您所在的位置:南平频道 > 文明之光 > 文明聚焦 > 正文

文明从“礼让”开始

2020-12-03 09:41:42 来源: 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 郑正华  

这几日上班,多用步行。过斑马线时,明显感到机动车注意礼让行人了。好几次人车双方都自觉停了下来,互相礼让,示意先行,心里颇感舒畅。

“让者,礼之实也。”这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解释。意思是懂礼貌的人的本质是谦让,要更多地把方便、好处、利益留给别人。

中国的儒家一贯重“让”。孔子就很推崇泰伯,泰伯是西周太王的长子,因为泰伯“三以天下让”,所以孔子认为“让德”是“至德”,说“让,礼之主也”,把泰伯称为礼让的典范。

从孔子的“让,礼之主也”,到朱子的“让者,礼之实也”,再到清康熙年间汪琬写《重修泰伯庙碑记》的“让者,礼之基也。”可见,儒家向来是把“让”作为礼的基础、实质、内核的。

因为有“礼”,才为世界规范了秩序,每一个个体便能依据这些秩序、规则,各安其位,各安其身,社会就会安定了、和谐了。

当然,对儒家来说,“让”的意涵不止于此,他们还倡导让贤、让功、让利、让名,讲究一种士大夫风骨。而且从深处说,儒家“礼让”的目的还在于“治国平天下”,那是另话,暂且不说。

自然界中有个现象,叫做“树冠羞避”,意思是一些树种即使生长空间很拥挤,相邻树木的树冠也互不遮挡,而是互相“礼让”,让各自有各自的空间,着实奇妙。

树尚如此,何况人乎。大家可能都听过张英“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清朝张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两家之间有条巷子。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挤占这条路,张家不肯,双方争执不下。张家人写了封信给张英,张英看后,回信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让出三尺地,于是多出六尺巷道,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让他三尺又何妨!邻里如此,过斑马线是如此,乘公交车、排队等很多事也是如此。慢下来、等一等,你先走、我后行。实在意难平、气不忿时,不妨抬头向上看一看,向树学一学,让内心的躁动冷却冷却、平静平静。

礼让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种传承。多一分礼让,便多一分通畅、多一分文明、多一分和谐。

懂得礼让,相互谦让,社会必将更加文明。(阿孟)

文明聚焦
区县动态

顺昌县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有的为群众理发,有的为群众量血压、有的向群众发放 …

文明旅游
道德模范
文明展示
文明湖里 集美文明网 晋江文明网 文明台江 连江文明网 福清文明网 龙岩文明网 邵武文明网 南平文明之光 莆田文明网 三明文明网 泉州文明网 漳州文明网 厦门文明网 福州文明网 福建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