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傩舞” 不少年——南平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巡礼(五)
2024-07-08 08:46:55 来源:南平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
舞也者,咏歌不足,故手舞之,足稻之,动其容,象其事。因此,舞蹈亦被称为语言之母,是根植于生命深处的艺术之母,在语言产生之前,舞蹈便已产生。在邵武市故县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习舞蹈,而且学习的是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傩舞。 傩舞面具展示墙 南平市委文明办供图 硕大的面具、夸张的舞步、振奋的节奏,傩舞通过佩戴面具,进行角色扮演和情节演绎,以舞蹈为主要形式,集视、听、动觉为一身,具有综合性的审美艺术特征,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自宋代传入邵武,傩舞就在邵武生根发芽,是当地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做脸谱、习傩舞,傩舞文化请进校园 “带面具是傩舞最鲜明的一个特色,为了让孩子能够更深刻理解傩舞、感受傩舞、爱上傩舞,我们开设彩绘脸谱社团,让孩子自己亲手画脸谱、做脸谱。”邵武市故县中心小学校长陈刚忠介绍道。 傩舞面具展示柜 南平市委文明办供图 漫步校园,傩舞文化总在不经意间扑面而来。校园内不仅布置了傩舞文化墙,设置专用展示柜,学校还会不定期给学生开办傩舞讲座,举行相关知识比赛。为了让孩子们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学校更是聘请市里艺术团的专业老师亲自指导,为学生置办了全套的表演装备,力求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傩舞、跳好傩舞。 请进来、走出去,傩舞特色做成名片 “把傩舞请进校园,目的就是要把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立起来,通过优化编排,我们的傩舞表演既保留了傩舞的原生形象,更增添了健康平安、学业有成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傩舞内涵意义,也创造出了自身独有的文化魅力。”陈刚忠认为传承傩舞不仅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 傩舞表演 南平市委文明办供图 为此,学校想方设法创设各种平台让傩舞社团参加对外演出,如参加了在邵武举办的三省两地的演出、参加重要节日的演出、参加社区的各种演出,还将学生的傩舞表演制作成视频,推荐到福建省参赛。学校傩舞多次被学习强国、新华社、福建教育微言、东南网、闽北日报、南平教育微言、南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成为学校最亮眼的一张名片。 青春年少,舞动人生。学生画脸谱、做脸谱、跳傩舞,不仅在艺术上得到美的教育,还在“舞”动中得到快乐、得到自信、得到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在校园内得以赓续传承,可谓一举多得。(中共南平市委文明办 吴利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