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南平文明之光 > 文明单位 > 正文
从“邻避痛点”到“生态样板”——建阳城管创新实践打造“撤桶并点”文明新样板

2025-04-23 17:34:11    来源:南平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自2024年,建阳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建阳西区生态城率先开展“撤桶并点”创新机制以来,通过“问需于民定方向、收运到家优服务、精细管理促长效”的递进式治理路径,探索垃圾分类“最优解”,实现垃圾集中管理、精准投放,为市民群众营造了干净优美的生活环境。

昔日“邻避点”蜕变为“生态景”,为全区垃圾分类精细化治理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区样板”。

问需于民,听民声聚民智

西区沿街商户共计600余户,涉及小区20余个,街面垃圾桶106个,“撤桶并点”前,西区每日产生垃圾量约30吨,虽已增加收运频次,仍常出现“桶桶溢满”的问题,不仅影响市容市貌,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空气污染和蚊蝇肆虐,更是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

“撤桶并点”作为一种全新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以“上门收运,定时投放”的方式,实现生活垃圾精准投放,减少路面垃圾暴露。

新举措实施前期,为了进一步摸清市民需求,区城管局组建入户宣传动员工作小组,对沿街商户进行入户走访,发放宣传单、册5000余份,针对投放时间、投放距离、投放习惯等市民关心的高频问题,进行梳理,形成清单“逐项逐清”。

进店入户、走访宣传 建阳城管供图

“我们通过制作‘撤桶并点’短视频,借助现有公益广告播放平台滚动播放,积极联合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在小区公告栏、微信群发布提醒,并利用各官方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实时更新‘撤桶’行动和垃圾分类动向,形成多重宣传矩阵。”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青表示。

面对抵触情绪较强居民、商户重点突破,通过面对面“拉家常”,化解“怕麻烦”“嫌路远”等顾虑。

最终确定收运驻足点85个、上门收运时间下午2点至4点、傍晚6点至8点半等2个时间段,最大程度满足市民生活习惯,促进投放意识养成。

收运到家,解难题提服务

“我们有统一涂装的上门收运垃圾车,在收运时间段采取巡回收运的方式,并且,为了进一步推动附近的居民、商户养成定点投放的习惯,在明确的收运时间要求下,错过垃圾投放时间的商户,只能将垃圾滞留等待下一次的收运。”刘青说。

同时,利用“移动电子眼”科技赋能,抓拍乱丢垃圾不文明行为,并在《建阳新闻》微信公众号开设不文明行为专题专栏,定期曝光,已曝光不文明行为100余起。

要求商超与有资质的公司签订餐厨垃圾收运协议 建阳城管供图

针对经营餐饮、商超及生鲜水果等商户,提供厨余垃圾上门收运服务。依托有资质的厨余垃圾处理企业,与沿街餐饮、商超和生鲜水果等商户,签订《厨余垃圾收运协议》,向商户提供厨余垃圾收运专用收集桶,定时上门收运。此举解决了特殊商户群体的燃眉之急,促进了垃圾分类的进一步精细化。

“专用收运解决我的大难题,后厨环境清爽多了!”经营餐饮的李老板笑呵呵地说道。

管理创新,出成效促长效

为实施撤桶并点创造条件,建阳区城管局还将分类成效纳入物业考核指标,与季度星级评定挂钩,提高物业企业的积极性,制定和实施垃圾分类“以奖代补”方案。同时,该局还落实沿街垃圾包滞留限时机制,将沿街垃圾包的处理时效,纳入道路清扫大保洁的考评选项,为撤桶并点的长效性提供制度基础。

撤桶并点后,西区的垃圾异味投诉下降92%,街面散落垃圾减少89%,提高了西区的整体观感。

“夏天的时候,老远闻到一股味,经过垃圾桶只能快步跑开,现在好了,路面整齐许多、清爽许多,真是舒心。”退休居民李奶奶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附近商户、居民养成定点投放习惯 建阳城管供图

如今,西区街巷绿意环绕,居民在焕新的公共空间休憩,“撤桶并点”从“政策要求”,真正变成“群众自觉”。

建阳区城管局以“精准调研、柔性服务、制度创新”的三步走策略,探索出“撤桶并点”垃圾分类的“最优解”,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的治理跃升。这一“撤桶并点”的西区经验,为机制辐射至全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有力范本,书写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篇章。(建阳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朱琳 陈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