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市观山湖区的一场音乐节在热闹的氛围中圆满落幕,然而当人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散去,留下的却是满地的垃圾,如同不和谐的音符,打破了这场文化盛宴的完美旋律。据报道,音乐节结束后,观山湖公园内广场区域被丢弃的垃圾几乎覆盖了整个场地,包括塑料瓶、食品包装纸、纸巾、一次性雨衣等各类废弃物,100余名清洁人员连夜清扫,出动两辆大型清运垃圾车,才逐渐恢复了草坪的原貌。这一幕着实令人痛心,本应是精神和美学享受的盛会,却以这样丑陋的方式收场。 贵阳音乐节的这一幕,并非孤立事件,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近年来全国各地音乐节后普遍存在的“垃圾围城”现象。从济南到西安,从南至北,相似的场景一再上演,每一次都触动着社会的神经,是对市民素质的一次次深刻拷问,也引发我们对文明参与、组织能力乃至社会文化深度的思考。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将矛头指向观众,诚然,部分观众的环保意识淡薄,随手乱扔垃圾,在破窗效应的影响下垃圾会越来越多。但更需审视的是整个活动生态的完善程度,活动的主办方在环保宣传和设施配备方面是否做到了充足恰当的应对措施。在活动策划之初,就应将环保理念融入每一个细节,充分考虑活动规模、参与人数与场地的承载能力,从增加环保设施(如设置足够的垃圾桶、提供环保袋)、加强现场宣传教育,到合理安排保洁力量、制定紧急清理预案,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确保活动在激情与秩序中开展。 政府部门的监管与引导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强对活动组织者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环保意识与组织能力,确保每一场大型活动都能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同时,建立健全的环保奖惩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活动给予表彰,对忽视环保责任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力量。 作为每一位参与者,我们更应深刻反思。在享受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与情感共鸣时,是否也应将这份对美好的追求延伸至对环境的尊重与爱护?当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保护环境、爱护公物,但在实际行动中,为何又将这些基本准则抛诸脑后?保护环境、爱护公物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口头教育和宣传图片上,而应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朴素的行动指南,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为文明与艺术的盛宴增添一抹亮丽的绿色。 音乐节作为连接心灵与文化的桥梁,其魅力在于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既充满激情与活力,又不失文明与和谐的活动环境。让每一次的音乐狂欢,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让文明之光在音符间跳跃,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南平市委文明办 吴漫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