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褪去白日的喧嚣,夜市里的烟火气便升腾成最鲜活的人间图景。然而,油锅的滋滋声与居民的抱怨声交织,烧烤的香气与油烟的刺鼻味混杂,酒后的喧哗与孩童的酣睡声冲突——这些场景折射出夜间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如何在守护市井烟火的同时,留住凡人心中的那份安宁?这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当前夜间经济的“野蛮生长”暴露出三大治理痛点。一是空间规划失序,部分夜市与居民区仅一墙之隔,商户为招揽生意将桌椅摆上人行道,导致行人被迫与油烟“亲密接触”;二是时间管理缺位,某些烧烤摊经营至凌晨三点,酒瓶破碎声、划拳声此起彼伏,严重干扰周边居民休息;三是环保监管滞后,部分商户为节省成本不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直排的油烟不仅污染空气,更让低楼层住户常年不敢开窗。这些问题的累积,使得“要繁荣还是要安宁”的争议日益激烈。 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刚柔并济”的治理体系。在宣传倡导层面,应通过短视频、社区公告栏等多渠道发布《夜经济文明公约》,用“静音设备补贴”“油烟净化装置以旧换新”等激励措施,引导商户主动升级设备。成都宽窄巷子推出的“无声夜市”计划,要求商户使用电子叫号系统替代高音喇叭,既保留了烟火气又减少了噪音污染,这种创新实践值得借鉴。在循序引导层面,可借鉴上海“分时分区”管理模式,在居民区周边划定“非喧闹区”,限制高噪音业态入驻;在商业区打造“集中经营区”,通过统一管理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杭州设立的“星空夜市”示范点,通过设置隔音屏障、规定22点后禁止外摆等措施,实现了商业活力与居民安宁的平衡。 在规范劝导层面,需用制度刚性守护城市文明。一方面要严格限定经营时段,对超时经营且屡教不改的商户实施“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罚款、第三次停业整顿”的梯度处罚;另一方面要联合环保部门建立排污检测长效机制,对油烟排放超标的商户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达标者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北京某夜市通过安装噪音分贝监测仪,实时显示数据并联动城管执法,这种“技术+制度”的监管模式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 夜间经济是城市活力的晴雨表,也是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当霓虹灯下的烟火气不再扰人清梦,当酒香与书香能在夜色中和谐共存,我们方能说,这座城市真正读懂了夜间经济的精髓——它不仅是消费的延伸,更是文明的绽放。唯有以精细化治理平衡市井烟火与静谧人居,方能让夜间经济成为城市文明最动人的注脚。(南平市委文明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