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南平文明之光 > 文明聚焦 > 正文

共筑舌尖上的新风尚

2024-10-29 11:12:00 来源: 南平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 陈艳  

餐饮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既承载着舌尖上的幸福感,也折射出精神层面的文明度。然而,当前餐饮领域仍存在诸多痛点:婚宴酒席上的整盘倒掉、野味市场的暗流涌动、餐馆包厢里的吞云吐雾……这些现象暴露出部分民众在消费观念、生态意识、公德修养上的短板。如何让“舌尖上的文明”成为城市新名片,亟待构建刚柔并济的治理体系。

餐饮陋习的顽固性,源于传统消费习惯的惯性。在“面子文化”驱动下,部分人将宴席排场等同于待客诚意,将野味消费视为身份象征,将公共场所的放纵当作个人自由。这种认知偏差,既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也消解了现代文明的内涵。某地调查显示,商务宴请的浪费率高达38%,野生动物交易仍通过隐蔽渠道存在,这些数据警示我们:破除餐饮痼疾,需从观念革新入手。

治理餐饮乱象,需构建“宣传-引导-规范”的闭环机制。在宣传层面,通过短视频、公益广告等生动形式,让“N-1点餐制”深入人心,用曝光台警示浪费者,用科普片讲清野生动物保护的科学依据。在引导层面,餐饮企业可推出“光盘兑换积分”“小份菜半价”等激励措施,创建“文明餐桌示范店”形成标杆效应。在规范层面,严格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对违规售卖野味、卫生不达标商家实施“一次警告、二次停业、三次清出”的严惩,让法律牙齿真正咬合。

值得借鉴的是,杭州某老字号餐厅推出“称重点餐”系统,顾客可根据人数精准选择菜量;深圳建立餐饮企业“红黑榜”,将文明指数与外卖平台排名挂钩。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当技术赋能与制度约束形成合力,当商家利益与文明倡导达成共识,餐饮新风尚便能落地生根。

餐桌上的文明,既需要法治的刚性约束,更离不开德治的柔性浸润。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传统智慧,到“拒绝野味守护健康”的现代共识,餐饮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社会文明水准的标注。当“光盘行动”成为自觉,当公筷使用成为习惯,当绿色饮食成为时尚,我们不仅在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更是在涵养“心灵里的文明”。这场静悄悄的饮食革命,终将汇聚成社会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东南网南平站)


文明聚焦
区县动态

松溪:垃圾分类 绿色“童”行

近日,松溪县举办“垃圾分类·家家时尚——小手创造大不同”主题活动, …

文明旅游
道德模范
文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