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南平文明之光 > 公告公示 > 正文

2025年第一批“福建好人榜”南平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2025-07-14 18:10:43 来源: 南平市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 郑正华  

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关于开展“福建好人榜”先进典型人物宣传选树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现将我市拟推荐2025年第一批“福建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及事迹进行公示。在此期间,欢迎群众来电,向中共南平市委文明办反映情况。 

公示时间:2025年7月14日至7月18日(5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599—8871812 

来电时间:公示期间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00 

来访地址:南平市建阳区南林核心区商务写字楼3号楼D305南平市委文明办宣教科

中共南平市委文明办

2025年7月14日

“亏本我来承担”的乡亲致富带头人

刘丽萍,女,1979年出生,浦城县盘亭乡人,盘亭乡商会会长、浦城县女企业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棠峰原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法人、福建省三省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法人。

盘亭乡“70后”新农人刘丽萍,放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发展以葛根为主打产品种植业,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坚持把诚信经营放在第一位,决不让大家的利益受损,把家乡的小葛根做成了大产业。

2022年6月被南平市妇女联合会、南平市生态环境局授予2022年南平市绿色家庭称号;2023年1月被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南平市科学技术局授予南平市第十二批乡土科特派推广员;2024年2月被浦城县委、县政府授予浦城县最美“原乡人”。

归乡创业,把每斤葛根粉从10多元卖到50元

2008年,刘丽萍夫妇一起南下广东创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过上了让人羡慕的有房有车都市生活。2010年,她响应回归工程的号召归乡创业。回到生她养她的土地上,看到依然低矮的土房,看到乡亲们淳朴脸上为生活所困的疲惫,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盘亭乡的气候和土壤适合葛根生长,葛根粉是当地土特产,但每斤只能卖10多元,村民辛辛苦苦也赚不了几个钱。她决定自己先“试水”,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考察,她的葛根种植技术慢慢成熟,不仅提高了产量,葛根加工也朝着精深发展,主营产品由单一的葛根粉逐渐发展成葛根茶、鲜葛根、葛根甜品等。包装一新的葛根粉身价翻了三番,卖到50元/斤。她创办福建三省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葛根产业被列入“一乡一品”重点打造产业,她也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养对象。

说到做到,她宁愿自己亏40多万元

刘丽萍的成功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们都想扩大种植但又担心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种出来的葛根卖不出去。刘丽萍理解村民们的顾虑,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为种植户提供葛根苗、肥料和技术指导,以保护价和农户签订葛根种植收购订单,并向种植葛根的村民承诺:赚了钱全归村民,亏了本她承担!均溪村村民吴惠华种植20多亩葛根,因为气候等原因亏损2.8万元,刘丽萍信守承诺,马上把亏损的钱补给了他。2018年,在葛根成熟收获的季节,种植的200余亩葛根被野猪尽数损坏,村民们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功亏一篑,刘丽萍承担了村民的全部损失,这一年她亏损40多万元。她说:“我向他们承诺过亏了本我来承担,说到就要做到。”

增收致富,带动村民年均增收3万余元

她还与武夷学院合作,实施“高产优质粉葛新品种引育及高效安全种植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如今,在刘丽萍的带动下,盘亭乡种植葛根4000多亩,亩产4000多斤,带动200多户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年集体收入可达600多万元,有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我在种植基地干活,一年的收入有八九万元,还可以照顾家里。”村民陈达富高兴地说,跟着刘丽萍一起做葛根,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甜。

刘丽萍还是个“热心肠”。2018年至今,为浦城二中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共计15000元;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入股帮助盘亭乡11户贫困户,连续三年每年每户可分红4000元;疫情期间捐赠防疫物资等4万余元。

沈枝丹:丹心写乡愁 诚信助振兴

沈枝丹,女,汉族,1987年8月出生,群众,短视频“乡愁沈丹”创作者,现任武夷山市乡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她作为扎根农村的短视频创作者,用镜头记录乡愁,用行动诠释诚信,用真心回馈乡土。沈枝丹当选第十四届全国青联委员,先后获评“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2018年“乡愁沈丹”账号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自此开启了投身乡村振兴的青春奋斗篇章。截至目前,在抖音平台粉丝数超2400万,发布作品400余个,点赞数3.2亿;同时入驻13个网络平台,全网有4000多万的粉丝关注,全网观看超过100亿人次,单条视频平均播放量超过2000万。

诚信创业 点亮初心

沈枝丹的家乡在福建武夷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早年外出打拼的她,曾因生意失败负债累累,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回乡后,她拿起手机拍摄乡村生活,从制作竹编、腌制腊肉到耕田插秧,质朴的视频打动了无数网友,账号“乡愁沈丹”迅速走红。  

面对流量带来的商业机会,沈枝丹始终坚守底线。她销售的茶叶、笋干等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全程透明,每一件商品都附上溯源二维码。这些年,她走遍全国,溯源农产品,只为了能对产品品质做到心里有数。她说:“老乡们因为信任我们,才把农产品给我们销售,消费者因为信任我们,才买我们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坚守底线,把控好品质,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守护品牌 反哺乡土

“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要用一辈子来回报。”这是沈枝丹常挂在嘴边的话。武夷山是茶叶之乡,沈枝丹开始有了流量之后,成立了自己的茶叶品牌。有一次,公司主推一款茶叶“金骏眉”,定价两百多元,并且下订单制作了5万个包装盒。这一批产品在当时预计能带来2000万的销售额,在那个时候,这个数字对沈枝丹刚起步的公司来说是很难达到的成绩。但沈枝丹作为武夷山人,她对团队说了一段话,她说:“金骏眉是武夷山人花了几代时间立起来的品牌,如果我们用这样的价格去卖这样的产品,我们自己赚了钱,但是会砸了金骏眉这个品牌,我们不能去做伤害产业的事情,不能辜负这片土地。”于是最后她决定不上架这款产品,这批包装盒也一直在仓库里闲置至今。

言传身教 授人以渔

在武夷山脚下的教室里,二十多位农村妇女正专注地盯着手机屏幕,学习如何拍摄农产品短视频。“要把咱们的土特产拍出‘乡愁味’!”沈枝丹穿梭在学员中间,手把手指导拍摄技巧。这是她创办的村播学院日常教学场景,也是她践行“培养更多‘乡愁沈丹’”承诺的生动写照。

一部手机就是一个新农具,一个账号就是一片新田地。沈枝丹在武夷山的乡村里,建起配备专业设备的村播学院。课程完全免费,包含短视频制作、直播技巧、电商运营等实用内容。“观众信任你,才会买你的产品。”沈枝丹要求学员必须真实展示农产品优缺点,严格把控货源质量。

从“乡愁沈丹”到“千万个沈丹”,改变的不仅是销售方式,更是乡村女性的精神面貌。这些拿起手机的新农人,正用诚信的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正如沈枝丹所说:“诚信是最好的滤镜,真实是最动人的特效。”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学院里,我们看到了数字经济时代最朴素的商业伦理,也看到了乡村振兴最蓬勃的内生动力。

王承玉:十年助残路 一颗赤子心

王承玉,女,汉族,1990年2月出生,因脑瘫后遗症导致肢体障碍。然而,身体的不便并未阻挡她在残疾人事业道路上坚定前行,自2015年担任建阳区童游街道残疾人联络员以来,她坚守岗位长达十年,如今身兼建阳区政务服务中心残联窗口工作人员与童游街道残疾人联络员双重职责,全心全意在残疾人事业领域发光发热。2025年5月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把政策“嚼碎”送到群众心坎里

2015年成为童游街道残疾人联络员以来,王承玉深知“做好助残工作需要专业支撑”,学习对于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意义。为此,她开启“白天工作、夜晚充电”模式,通过函授取得大专学历,系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政策法规,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开展残疾人工作筑牢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她常说:“我自己也是一个残疾人,能感同身受,更懂得他们的不容易。只有把政策吃透,才能让残疾人少走弯路。”

8600本证书背后的民生温度

王承玉始终坚守岗位,工作这十年间,她坚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认真对待每一个办证环节。在建阳区政务服务中心残联窗口,她的工位总是最早亮起灯光。自2015年以来,经她手办理的残疾人证达8600多本,平均每天服务2.4名残疾人。残疾人证办理工作程序繁琐,需要核对大量证明材料和信息,面对每本关系残疾人切身权益的证件,她从材料审核到录证制证都精益求精。2022年,一位肢体残疾人因对伤残等级调整产生误解,她连续三天上门沟通,用政策和真情解开对方心结。为让偏远地区残疾人少跑腿,她拖着不便的腿脚,累计为100余名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评残服务。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残联窗口连续20次获评“红旗窗口”,她个人12次荣获“服务之星”。

500次走访串起助残星河

作为童游街道残疾人联络员,王承玉深入街道的每一处角落,全面了解残疾人的需求与困难。她定期走访残疾人家庭,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她的手机里存着300多个残疾人联系方式,工作日志记满“老陈需托养补助”“小张该续领服药补贴”等琐碎需求。十年来,她累计走访残疾人家庭500多次,用脚步丈量责任:为100多户困难家庭申请托养补助20余万元,为100多名精神病患者申请服药补贴5万多元;扶持30多名残疾人创业,发放补助15万元,组织20余场就业培训助力8人就业;为20多名残疾人子女申请助学金2万多元,策划20余场文体活动带动残疾人融入社会。

这份坚守换来了残疾人真大哥的真心:“她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这么多年一直默默地帮助着我们。每次政策一出台,承玉马上就联系我们。因为我们出行不方便,只要把材料传给她,她就直接帮我们办理。”还有一位接受过帮扶的残疾人特意送来自家种的蔬菜:“王姐,这是我们的心意!”

王承玉把残疾人当作自己的家人,用真诚和温暖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赞誉,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残疾人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吴华内:23年照顾脑瘫姑子不言悔

吴华内,女,群众,水族,1978年3月出生,永兴镇永平村村民。2002年吴华内从遥远的贵州嫁入永平村,23年来,她毫无怨言地照顾身患残疾智力如孩童般的姑子,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婆,学习开插秧机、种竹荪,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一个家。2023年11月被浦城县文明委授予第四届浦城县道德模范(孝老爱亲)荣誉称号。

23年照顾先天脑瘫姑子不言悔

姑子先天脑瘫、公公年迈体弱、婆婆常年哮喘、家里只有几间低矮破旧的瓦房……吴华内从遥远的贵州嫁入永平村,第一脚迈进丈夫家中的那一刻,她有一种想逃避的念头,但又深感丈夫的不易和肩上的责任,于是从结婚第一天起,她就毫无怨言地照顾着先天脑瘫智力如孩童般的姑子,这一坚持就是23年。

吴华内的姑子今年54岁,先天脑瘫导致她的智力和行为举止都像个三四岁的孩童,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常常是你讲东她讲西,语言不通的吴华内跟姑子之间的相处更为困难。吴华内刚结婚时,姑子吃饭、穿衣都需要人帮忙,帮姑子洗澡更是一个大难题。夏天天气炎热,姑子却不爱每天洗澡,而且她分不清冷热水,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热水烫伤,洗澡时她又像孩子玩水一样到处泼水却不知道擦洗身体,所以每次帮姑子洗完澡,吴华内都全身湿透,有汗水也有洗澡水,整个人都像虚脱了一般。尽管如此,她还是每天都把姑子照顾得干净清爽,受她影响,姑子也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家里建新房时,吴华内第一个想到要帮姑子的卧室安装抽水马桶。但是从此她又多了一件事,姑子总是会忘记冲马桶,都需要她代劳。

如今23年过去了,姑子和吴华内的关系越来越好,每天都黏着她,也最听她的话。智力如孩童的姑子心里非常明白吴华内是这个家中对她最好的人。

悉心照顾体弱公婆不言累

每当天气变化,或是早晚转凉时,婆婆就会身体不适。吴华内总是陪在身边,耐心地询问婆婆症状,为她抚背顺气,洗脚按摩。一得空闲就坐在婆婆身边,陪她聊聊天拉拉家常。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婆婆的身体状况得以好转。可是两年前的一场大病让婆婆的情况急转直下,如今双手颤抖,腿脚不便。公公年老体弱,佝偻着背一脸担忧地看着老伴。吴华内和丈夫的负担更重了,她说:“当时家里的房子是借钱盖的,欠了很多钱,一大家子都要靠我们两个人照顾,生活怎么会这么苦,也产生过逃避的念头,但是如果我走了,就剩他一个人照顾这一家老小了,他肯定也很难。”于是吴华内咬牙坚持着,每天起早贪黑,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婆婆,让这个因婆婆患病而阴霾笼罩的家又重新充满了欢声笑语。

弱女子撑起一个家不言苦

婚后吴华内生育了一对子女,一家7口人的生活重任都压在了夫妻俩的身上。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吴华内学会了使用插秧机,尝试种植食用菌竹荪,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慢慢地改善了家里的生活。2023年9月,吴华内被一辆小货车撞伤,盆骨骨裂到南平做了手术,身体尚未完全恢复的她今年正月初十又到当地圣农企业上班,为了多赚工资补贴家用,常常主动申请加班。所幸的是,这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得到了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关心关爱,大姑子享受低保金和残疾人补助金,爱心人士还经常去看望和慰问她们。吴华内说:“我相信,有大家的关心和我们的努力,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有我在的一天,有一口我吃的,就有他们吃的,我永远也不会放弃,因为他们是我的家人。”

执剪四十载,以匠心守初心

周冬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城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浦城县图书馆高级工艺美术师、副研究馆员,派驻浦城县剪花嫂剪纸坊专职科技特派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乡村工匠名师、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剪纸协会副会长、福建省七闽画院副院长、省第十二次妇代会代表、南平市妇联执委、南平市劳动模范、闽北工匠。

爱岗敬业,专业突出

任浦城县图书馆馆长期间,建立闽北首家恒温恒湿古籍书库,率先把馆藏古籍录入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被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作为浦城剪纸传承人,四十年来,她坚持传承与发展的观点,深入研究剪纸技艺,注重阐释时代价值。个人作品在全国各级大赛中获奖,并赴多个国家展出,先后独著发行《中国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纸上四季》《浦城剪纸-福建百福图》等专著。

勇担责任,传承非遗

长期致力于研究和传承浦城剪纸非遗技艺,免费带徒授艺,积极开展浦城剪纸宣传交流、传承培训等工作,多年来培养民间剪纸艺人达3000多人,累计57人获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大师。其个人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其创作的《百福图》大型剪纸系列作品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并作为外事礼品,剪纸作品《武夷揽胜》被外交部选为外事礼品。曾为国家领导人表演剪纸技艺、现场剪纸赠送国宾。近年来,其个人在做好剪纸宣传的同时,积极开展剪纸外交,多次带领剪纸赴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参加各类大型活动,极大拓展剪纸国际影响力。

不忘初心,服务社会

多年来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每年定期开展妇女少儿剪纸公益培训班,不定期到全省监狱、大中小学校等进行公益授课,脱贫攻坚期间,为全县妇女建档立卡户、扶贫户进行帮扶培训,累计培训学员26000余人。参加各级“三下乡”大型公益性活动上百次,受众3万多人次。担任剪纸坊科技特派员后,成立剪花嫂巾帼宣讲队,以“理论+非遗”的形式创新宣讲党的政策,累计开展宣讲活动300余次。近年通过探索剪纸多样性跨界融合,开拓各类“剪纸+”文创产品,年均营业额达1200多万元,带动困难人员就业率达80%,剪纸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带领300余名妇女走上了技能成才、技能创业、技能增收之路。

文明聚焦
区县动态

松溪:垃圾分类 绿色“童”行

近日,松溪县举办“垃圾分类·家家时尚——小手创造大不同”主题活动, …

文明旅游
道德模范
文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