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南平文明之光 > 文明专题 > 正文

建安书院

2025-07-14 18:09:41 来源: 南平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 郑正华  

建安书院,始建于宋理宗嘉熙初年,是朱子去世后,公开奉祀朱子和传播朱子理学的第一所书院。

南宋嘉熙元年(1237),宋理宗到太学视察,下令撤去王安石的太学之祀,补进周(周敦颐)程(程颢程颐)朱(朱熹)张(张载)等人的祀位。为了重树朱子理学的影响力,宋理宗随后诏令建宁府知府王埜,命其在闽北建宁府城(今建瓯城)公开表彰和传颂乡贤朱熹和真德秀等人功绩,知府王埜接诏后,大喜过望,并请奏皇帝恩准以主祀朱文公(朱熹),并祀真文忠(真德秀)的规制营建书院。理宗欣然以建宁府旧名“建安”赐额“建安书院”,至准营建。

王埜,字子文,号潜斋,浙江金华人,南宋理学家真德秀门人,嘉熙至淳祐初年任建宁府知府。嘉熙二年(1238),王埜在府治北、朱文公家庙对面落成建安书院,主祀朱文公,真德秀配享。当年冬季,理宗送来御书“建安书院”,王埜将圣上御书制成匾额高悬书院大门,从此,地方上有了专祀朱子的学堂。

从南宋末期开始,建安书院屡废屡建,历程漫长而曲折。宋至元代,书院进入发展鼎盛时期。王埜之后接任的几位知府如王遂、黄镛等人都是南宋名臣,他们不遗余力推动书院建设,建安书院迎来历史高光。

元末,书院毁于明军攻城的战火。洪武十九年(1386),建安知县余子恭将书院迁入建宁府学,与府学合二为一,朱祠与孔庙并存于府学,朱祠主祀朱文公,配享人除真德秀外,补进蔡元定、黄榦、刘爚等三位。清初戊子之役,府学及书院又遭兵燹尽毁。康熙三十二年(1693),瓯宁知县邓其文易址重建书院(址在原都御坪县委县政府大院处),改名“建溪书院”。乾隆十九年(1754),建宁府知府史曾期重修书院。道光四年(1824),建宁府知府陈俊千与建安知县包幹臣再修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书院制,改书院为“建郡中学堂”。民国,书院更名为“福建省立第五中学”,后与“建瓯县立中学”合并为“福建省立建瓯人民中学”。1952年又合并私立“培汉中学”为“福建省立建瓯中学”,1956年改名“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延续至今。

2023年11月,建瓯市为复兴“理学名城”的文化荣光,在宋代原址重建建安书院。原址复建的建安书院,呈宋明风格,坐南朝北,三落两院。中轴线有山门、明伦堂和文源阁;西侧是义学院落,主要功能为讲堂,兼具传统文化技艺传习;东侧有艮泉井、朱子祠、射圃。书院占地面积62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60平方米。2024年10月落成开户,悬挂宋理宗御额“建安书院”,是一座集朱子理学文化展示、学习及建州传统文化技艺传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传统规制与现代功能相结合的书院。

文明聚焦
区县动态

松溪:垃圾分类 绿色“童”行

近日,松溪县举办“垃圾分类·家家时尚——小手创造大不同”主题活动, …

文明旅游
道德模范
文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