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南平文明之光 > 文明专题 > 正文

养蒙书院

2025-07-17 18:10:51 来源: 南平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 郑正华  

养蒙书院,位于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龙池自然村,始建于宋哲宗绍圣年间。是建瓯市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所古代乡村书院。

书院座西朝东,现存建筑为清代建构,面阔17米,进深24.8米,占地421.6平方米,由大门、天井、正堂、后阁等部分构成。

现存书院重建于清康熙年间,民国初年有过一次大的修缮,此后在1994年、2016年、2022年又进行过多次修缮。乡村书院形貌,无论是在建筑上还是在展陈上,其呈现出的风格和水平,都十分契合乡村二字。

养蒙书院是龙池村郑氏族人创办的一所乡村私学,在科举时代曾经培养了一批批登科入仕的优秀学子。晚清取消科举制后,书院改为乡村小学,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是当地的一所完小。

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建安县(今建瓯市)南乡龙池人郑君镇、郑君锡兄弟二人先后获取科举功名,分别以登仕郞和兰溪教官之职走上仕途。郑君镇素以词学诗礼著名,登仕后即请受特恩归家隐迹专事儒学,郑君锡在外为官多年后,也以朝奉大夫致仕回家归养。郑家祖上是唐末随王潮入闽的大族,他们治家不以产业为重,而以杜门教子为主。人问郑君镇说:“乡人射利,广田宅以遗子孙,后犹不足。今公六子释此而专事文学,非所以为裕也。”郑君镇答:“惟忧子孙不贤,不忧产业不治。”

郑君镇到邻村义方寺游玩,见该处清静悠远,特别适合读书,于是在义方寺旁建一座书屋,专供孩子们读书学习。这座书屋的故址在今小桥镇后塘村村部所在地,书屋是郑氏家塾,也是养蒙书院的前身。

书屋建成后,郑家的12位堂兄弟妹均入学就读,郑君镇与随后归家的郑君锡亲自授课。郑氏家塾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儿郎共11人,其中9人均成就科举功名。9人中的郑毂,以理学名宿谢上蔡高弟之重,渊源伊洛,传道东南,彪炳于中国理学史册;其弟郑瑴,以肇基南宋的定策之功留名千古,是中国历史上贤良重臣的典型人物。其余人等也都在各自仕途中,为国为民,广著荣誉。

此后,郑氏族人愈加重视儿孙教育,约在万历年间,郑家迁建义方寺家塾于龙池村今址,正名“养蒙书院”。从书院壁画上的百官图中,可以窥见书院造就人才的非凡伟力。

龙池村历史上治村始终秉持书院养蒙以正一乡的首务意识,教养为重,产业为次是该村崇德重教、以文兴村的不二村规。据族谱统计,惟德是养的龙池村共走出七品以上官员194人,郑氏所期家业不仅于龙池,还开枝散叶永存于四面八方。

历史上的养蒙书院,把“养正蒙童,以育人才”作为书院一以贯之的校训,从北宋绍圣年间书屋建立起,历经宋元明清诸朝数百余年,在养蒙书院的养正下,郑氏族人及第者无数,留芳者辈出,他们冠盖相望,前后不绝,一座小小村庄久久浸润于养蒙树德的祖训中,纵横历史时空,绘就了高贵贤达、济济一门的郑氏百官图。

龙池村的养蒙书院从初创起到如今,在形貌上就一直是乡村特色,它不修奢华,不治物业,拙朴是它的形色;而细察其根本,显然别有洞天,它惟修贤才,务求通德,高贵是它的本色。

文明聚焦
区县动态

松溪:垃圾分类 绿色“童”行

近日,松溪县举办“垃圾分类·家家时尚——小手创造大不同”主题活动, …

文明旅游
道德模范
文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