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夜晚,冬日的寒风拂过巴蜀大地,在四川德阳市救助站的办事大厅里,一场期待已久的重逢正在上演。四岁半的男孩小凯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不停地向门外张望,双手紧紧攥着外婆的衣角,当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时,他先是愣住,随后跌跌撞撞地扑向来人,小小的双臂紧紧搂着母亲的脖颈,泪水瞬间从孩子通红的脸颊滚落,他张着嘴却发不出声音,只有肩膀剧烈地颤抖着,最终那声憋了太久的“妈妈”化作撕心裂肺的痛哭,积攒了许久的思念在这一刻彻底爆发,让在场所有人动容的瞬间,凝聚着一场跨越近2000公里的爱心接力。 时间倒回到一个月前,来自四川德阳绵竹市的周某芹,为了增加收入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她跟随着南平某企业在四川德阳市的招工队伍,背井离乡来到福建南平建阳务工。然而,陌生的环境、紧张的工作与对家乡和孩子的思念,让这位年仅27岁的单亲母亲备受折磨,精神状态逐渐濒临崩溃。一天,周某芹在务工地点突发精神障碍,言行失控,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远离故土、无亲无故的她,在南平街头茫然无措,同来的务工伙伴虽有心相助却无力解决,孤苦无依的困境让这个远走他乡的女子陷入了绝望。走投无路之际,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工友帮她拨打了110报警电话,出警民警第一时间将周某芹护送至建阳区救助服务中心,在救助中心大厅,工作人员先对患者进行了安抚,本着“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区救助服务中心立刻启动应急救助程序,面对蜷缩在角落、眼神涣散的周某芹,工作人员没有丝毫迟疑,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联系精神病医院,并与警察一起将其送往医院救治。在确认周某芹病情后,救助中心全程陪同她办理入院手续,协调医疗资源为其进行系统治疗,安排专人探望,送去衣物、食品和生活用品,用细致入微的关怀驱散她心中的阴霾。治疗期间,区救助服务中心始终没有放弃为她寻找家人。通过耐心沟通和身份信息核查,工作人员终于联系上了周某芹户籍地四川德阳市救助站,得知她家中还有一个四岁半的儿子小凯(化名),自她离家后便由外婆照料,日夜盼着妈妈回家。这个消息让两地救助部门的心紧紧揪在一起-让其早日康复回家,与儿子团聚,成为所有人共同的目标。 在周某芹病情稳定后,建阳区救助服务中心与四川德阳市救助站搭建起爱心桥梁,反复沟通护送方案。考虑到周某芹的病情需要专人照料,区救助中心特意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全程陪同,四川德阳救助部门则提前对接家属,做好接收、后续治疗及安置准备。一场跨越闽、赣、湘、黔、川五省、全程近2000公里的爱心护送正式启程。途中,护送人员悉心照料周某芹的饮食起居,时刻关注她的精神状态,安抚她的情绪,为她讲解沿途的风景,缓解长途跋涉的疲惫。志愿者还特意准备了小零食和绘本,想着帮她提前预热与儿子重逢的场景。列车到达时,当地救助站的同志早已守候在高铁站。他们不仅准备了临时安置点,还联系了乡镇、村等,共同制定帮扶计划。“在异乡能得到这样的照顾,就像家人在身边一样。”到家后周某芹数度哽咽对护送人员表达感激之情。 文明的温度,藏在跨越山海的牵挂里,藏在携手同行的守护中。从南平到四川德阳,千里爱心护送,不仅见证了母子重逢的感人瞬间,更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这场爱心接力,不仅照亮了一个精神障碍患者的归家路,更彰显了文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闽江之畔到巴山蜀水,两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守望相助。正如建阳救助服务中心负责人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次携手都在点亮文明社会的星光。”(梁佳鹤 黄志宏 詹舒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