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南平文明之光 > 文明聚焦 > 正文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引起共鸣

2025-09-22 17:53:25 来源: 文明风  责任编辑: 郑正华  

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价值多元、信息纷繁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若想真正入脑入心,关键不在于单向度的宣讲,而在于与受众形成情感共振、价值共鸣。唯有让教育内容触达心灵、贴合生活,才能让爱国情怀从抽象概念变为人们自觉践行的内在追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之所以要“引起共鸣”,核心在于回应时代需求。当下,年轻一代成长于开放环境,对空洞说教天然疏离,他们更相信亲身感知、情感认同的力量。若教育仍停留在“喊口号”“贴标签”的层面,不仅难以激发情感,反而可能引发抵触。只有将爱国教育与个人经历、国家发展的鲜活实践相结合,让人们从身边变化、国家成就中真切感受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才能让爱国情怀从心底自然生长,转化为维护国家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

要实现这种深度共鸣,需找准路径、创新方法,避免形式化、表面化。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要“脱虚向实”,以具体内容承载情感。空洞的口号无法打动人心,而具象的事件、鲜活的场景能让爱国情怀有落点。国庆阅兵中,威武的方阵、先进的装备,展现的是国家实力的提升,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中国力量”,油然而生自豪感;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上,运动健儿拼搏夺冠、志愿者热情服务,传递的是团结、奋斗的精神,让人们在热血与感动中强化民族认同。这些并非刻意的“教育活动”,却以真实的场景、具体的故事,成为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让人们在参与和见证中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要善用“互联网+”,搭建情感共鸣的数字桥梁。如今,互联网是年轻人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场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脱离这一土壤。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故事在社交平台刷屏,到“中国航天”“大国重器”等话题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议;从红色文化主题的互动游戏,到线上“云参观”革命纪念馆,互联网让爱国主义教育摆脱了时空限制,变得更具互动性、趣味性。通过网友喜闻乐见的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将爱国故事转化为“可传播、可分享”的内容,既能让教育触达更广泛的人群,也能让网友在评论、转发中主动参与,形成“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的良好氛围。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群众的内生情感。爱国不是“强加”的义务,而是源于内心的认同与热爱。强行灌输、生硬说教,只会让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唯有尊重情感规律,注重引导与激发,才能让爱国情怀自然萌发。比如,通过讲述革命先辈为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牺牲的故事,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敬畏;通过展现乡村振兴中的平凡英雄,让人们看到“爱国”可以是立足岗位的坚守;通过对比今昔生活的变化,让人们体会到国家发展带来的获得感。这种教育,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通过情感的慢慢浸润,让爱国成为人们对国家、对民族最朴素、最深厚的情感底色。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唯有摒弃形式主义,以真实内容为基、以互联网为翼、以情感共鸣为魂,才能让爱国情怀真正扎根人心,凝聚起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南平市委文明办 吴利武)


文明聚焦
区县动态

浦城:公益暑托班为文明添彩

​“孩子在这里交到了新朋友,学到了新知识,整个人变得更积极上进了。 …

文明旅游
道德模范
文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