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窗可看大千世界,一栋楼可观历史长河。”在五夫镇五一村府前村的屏山脚下的紫阳楼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定居近50年的旧居。八百多年来,紫阳楼虽经风雨,几历废建,但仍屹立屏山之下,潭溪之畔,见证着一代先贤的生活和朱子理学思想的萌芽和成熟。
紫阳楼于元朝初年毁于兵燹(xiǎn),仅存遗址。民国16年(1927年),时任崇安县长的五夫人詹继良,因仰慕朱子,“不忍其楼废址淹不复可睹”,决定重修紫阳楼以复其旧貌。又因原址所在的潭溪之北“概成丘墟,溪南犹多庐舍,烟井所在,香火更周”,所以在其原址勒碑做记,将之迁往溪南。上世纪七十年代,紫阳楼再度荒废,仅剩下三面断墙和地基。在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五夫朱子文化及其众多遗迹的重要性凸显,随后在省市领导及专家的重视支持下,紫阳楼于1998年底重建。重建的紫阳楼占地551平方米,建筑面积654平方米,仿宋代建筑风格,构体为歇山顶的闽北民居风格,一楹二进,庄重典雅。 紫阳楼是朱熹生活之所,同时也是文化之圣地。朱熹除在此居家生活,经历着求学成长,功名成就、结婚生子,以及与家人、恩师、亲友的生活甘苦。也把这里当成传播理学的一个大本营。他在这里勤思不辍,磨砺思想,先后撰成《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宏大篇章。紫阳楼,乃是朱熹人生之中历时最久、最为重要的文化圣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