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锋,一个在松溪工作的外地人。2月26日,早7时许,他如往常一样打算早早的去单位,却发现自己毫无力气,从来不告假的他,申请了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由于负责的是大小事繁多的办公室,就算是休息,电话仍是不间断。 而这天的电话不同往常,时时充满活力的他,微弱的声音中透露着疲惫,电话的戛然中断,吓坏打电话前来了解工作的单位领导。在向上级汇报情况后,单位领导第一时间与几个同事带上葡萄糖赶往他在人才公寓的住所。门打开的一瞬间,只见一个人住的他穿着薄薄的睡衣靠在沙发上,脸色煞白、毫无生气。同事们见势不妙,立马拨打120,将其送往医院治疗。 “他就是睡眠不足加上营养不良,你们怎么能让他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呢?最近一定要按时打针吃药,好好休息一周,不要再吃泡面了!”当听到医生的诊断后,单位领导默默的转过了头,流下了眼泪。 事情发生的前一天...... “今天开始强制你休息,不许来上班!” “领导,我还能撑一会,单位的事情还没做完!”在连续1个月每天最少16个小时高强度工作后,王德锋因过度疲劳右耳患上突发性爆聋,强制休息的命令对他而言就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他没有休息,在县中医院做完针灸后,临近下班的他放心不下手中的工作,又匆匆的跑回到单位处理工作。 他本是一位肩扛摄影机的电视台一线记者,媒体融合后他担任融媒体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兼任产业发展部负责人。身兼数职,辛苦翻倍,压力翻倍,他却动力十足,激情满满。 疫情突发,单位的多名同事由于连续高强度冒雨的工作,先后病倒了,一线记者严重缺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7日,得知疫情迅速升级,他放弃了半年才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收拾行李准备从建瓯老家小松镇回到松溪,必须辗转转乘班车,而此时班车已全部停运,无法回松溪。他的父亲看出了他的心思,从亲戚家借来一辆车,冒着被疫情感染的风险,将王德锋送回松溪单位。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他一刻都没有懈怠,作为单位后勤保障的负责人,他时刻关注单位工作的新动态和松溪疫情的发展。随着防疫工作形式愈发严峻,单位一线人员的防护口罩严重缺少,他陪同单位领导到处协调,多方联系,最后成功把口罩问题解决了。他时刻想着把后勤的工作做的更细致一点,让一线记者无后顾之忧,做好他们坚强的后盾。 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单位,安排好当天的工作,及时上传下达上级单位的相关文件和指示精神。同时还将口罩等防护用品分好,及时发放给一线记者,“你们每天上一线采访来我这领手套、记得带上护目镜,病毒可看不见,一定要做好防护,别不当回事!回来之前给我个电话,我给你们消毒。” 虽然负责后勤保障,但是他始终没忘记自己仍是个新闻人,疫情期间,处理内页加班加点,一线报道毫不犹豫。为了能将疫情宣传工作做得更好,为了腾出时间做好新闻采编等后续工作,他放弃了休息时间。“没事,你们先回去,我一会泡面对付一下,争取中午把稿件写出来,我下午还能继续上一线。”这就是他,能马上做好的事情,一定要立即完成。他时刻关注着疫情的最新动态,为了筛选出最新的新闻选题,为了写出更优质的新闻稿件,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他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工作热情,哪里需要他,他总会第一时间在那里出现。在他的字典里,没有“累”和“苦”这两个字。 2月1日,松溪县确诊两名新冠肺炎患者,当天官方消息一出,顿时在整个松溪及周边县市炸开了锅。为了让广大市民能够放下猜疑的心态,安心居家观察,他主动请缨,撰写《危险就在我们身边!!!》一文,呼吁广大市民做好自我防护措施,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共同防控新冠肺炎。该文章在《今日松溪》微信公众号发出后在松溪县及周边县市引起强烈的反响,点击量高达三十多万次刷新了松溪新闻的记录。 他就是这样,从1月27日返岗至今整整一个月,因为疫情期间工作压力大,加上一个人生活吃饭也就简单化了,为了赶时间,几乎整月以泡面为主,加之休息时间严重不足,因此出现了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的症状。 他的家人在得知松溪出现确诊病例后,叮嘱他少出门,注意自身的防护和安全。他跟家人说,“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机关干部,在国家有疫情灾难的时候我必须要冲在最前面,请你们放心,我会注意自身安全。” “长这么大第一次打点滴,心里很过意不去,让家人领导同事朋友们担心了。”夜已深,还在病房挂瓶的他一边回复着来自同事们的关心,一边思考着自己的工作还需要如何完成,“我就想这事偷偷的过去,别吓着大家,其实我自己当时都想了,累一点没关系,再坚持几天,疫情都还没过去,我怎么能倒!”他始终是那个不管什么时候都为他人着想的暖心的人!始终是那个肩挑责任,毫不放松的新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