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钟纯:40年教书育人和20年退而不休的奉献人生

2020-10-30 21:29:13 来源: 南平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 陈艳  

image.png

余钟纯,80岁,是顺昌元坑镇退休教师,在元坑从21岁工作到退休,,是个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001年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的元坑的古镇文化研究中,同时当起了义务讲解员,让外界对元坑有了更多的了解。

做个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60年代他当学区总务主任,服务育人全县闻名。60年代国家最困难,上级拨款只有工资和2元办公费,其他钱一分都没。当年元坑不通车,学生的书簿、教师的办公用品、教学器具等都用人工挑,没钱雇人挑,他就自己挑,连续三年均如此。没有修缮费,他亲自修学生的课桌椅,或修楼补漏。学校办集体食堂,老师每人月交8元伙食费,不够开支靠他义务劳动来补贴。周日和课余时间他和几个老师为食堂种菜。元坑小学在山头上,用水困难。暑假他亲自上山砍苦竹,把山泉引到学校。  

70年代他是教书育人的标兵。1968年他调到蛟溪小学。第一年他包班教五六年级,经过摸底考试,发现学生只会写错别字很多的大字报,其他的知识和技能都很差。他要改变现状,他给学生正规地上语文、数学、自然、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课。在蛟溪11年,从小学教到初中毕业班,还当教导。县教育局下乡检查工作,想不到这个学校管理如此正规,各项工作如此正常。把他树为教书育人的标兵。1978年,选他参加县群英表彰大会。并调他当学区教导主任。

80年代他是管理育人的传奇人物。他回到学区,发现1978年初考成绩太差,他采取一整套巧管学校的措施,消除这些弊端,他撤并了28所单双人校,提高办学效益,为国家年节省经费20多万元。他创办了全省第一所宿制小学—光地小学,经验推广全地区,并载入1986年《中国教育年鉴》,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赞扬。他坚持六年,把小学一年级至毕业班的语数试卷,从出卷、打字(铅字打字)、油印(手摇速印机)、分卷、密封所有考试程序自己统包下来。当时全区学生3000多人,出这样的试卷,他六年没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和寒暑假。

90年代他重建了中心小学用一流的环境育人。元坑中心小学于1969年,被水泥厂征用后停办27年。使元坑镇成为我省唯一的没有中心小学的乡镇。他从1985年起就开始积累资金,要来了39.5万元基建款,向有关单位集资95万元,学区自投13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是南平市校园面积最大的农村小学。1996年9月,“旷课”27年的元坑中心小学复课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001年退休至今,他读过有关元坑历史文化的书籍、文章、故事、族谱、县志及其他史书约上千册。访问过上百个元坑老人、走过元坑有古文化踪迹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对古镇的古民居、古宗祠、古庙、古亭、古廊桥、古码头、古井、古墓、古道、古匾、古碑、古山洞、古遗址…….都深入研究。收集整理了古镇大量的民间故事、楹联、诗词、民谣、艺文、族谱、族规、族训、乡土习俗、方言。撰写了《文昌桥文化长廊》等60多本手稿,内容涵盖元坑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约100多万字。并从中选出约25万字编成《品读元坑》一书,由《海峡出版社》正式出版。10多年义务讲书1500余场,听众约3万余人。现在他白天讲书或寻找散落的文物,晚上看书、写书(自己打字),把新发现的古镇文化都写下来留给后人。他讲书百听不厌,凡听过他讲书的领导、专家都称他为元坑的“乡土文化专家”。

他经常上顺昌电视台和南平电视台,上过腾讯网、福建电视台、省海峡卫视、湖南卫视、中央4套《走遍中国》、中央10套《中国影像方志》福建顺昌篇。顺昌电视台为他做过专辑新闻,闽北报为其出过专版。《顺昌时空》、《海峡都市报》、《福建老年报》都报道过他的事迹。2017年1月1日,省电视台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合拍《石魔空的故事》,选他当唯一的群众演员。

文明聚焦
区县动态

谢慧钊:爱的传递者

10月12日,松溪县残联联合县同人社会工作服务社举办的第三期保健按 …

文明旅游
道德模范
文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