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南平文明之光 > 文明聚焦 > 正文

文明网评丨书院里的文明“新声”

2025-10-24 18:41:37 来源: 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 郑正华  

中国古代书院始创于唐,初盛于宋,元代一度沉寂,明清再度兴盛,清末改为学堂,它们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神。如今,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载体,正以崭新的姿态,成为传播新政策、启迪新思想的重要平台。

书院里的文明“新声”,将政策解读与文化传承巧妙融合。古老的书院建筑不再只是静置的文物,而是成为了政策宣讲的生动课堂,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基层干部走进书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党的创新理论,让群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在苏州的紫阳书院,专家们正结合当地实际,深入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让古老的院落里回荡着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强音;在湖南的岳麓书院,学者们则围绕科技创新政策,与学子们展开热烈讨论,激发着年轻一代对科技强国的无限憧憬,这样的理论宣讲不仅提升了理论传播的感染力,更让书院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沟通传统与创新的桥梁,成为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书院里的文明“新声”,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相互成就。对书院而言,理论宣讲让闲置的文化空间变成了服务群众的“精神加油站”,比如江东书院通过共建活动,每月吸引村民参与,成为基层文化阵地;对理论宣讲而言,书院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让政策传播少了“说教感”,多了“认同感”。无论是莆田村民在古书院听乡村振兴政策,还是交大学子在书院学西迁精神,这种结合都证明:当千年书院的青石板路与新时代的理论足迹相遇,传统文化就能成为理论宣讲的“活教材”,而理论宣讲也能为书院注入“新活力”。

书院里的文明“新声”,是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传播理念的深度融合。 传统书院教育强调“明理、修身、治世”,注重言传身教与知行合一,这种智慧为现代政策宣讲提供了宝贵借鉴。现代传播理念则注重互动性、参与感和精准触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多媒体手段运用,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入人心。当两者深度融合,便形成了独特的“书院式宣讲”模式——既保留了书院的文化韵味,又赋予了理论宣讲的时代气息。这种模式不仅让政策解读更具深度和温度,也让书院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朝阳门工作室 吴利武)


文明聚焦
区县动态

浦城:公益暑托班为文明添彩

​“孩子在这里交到了新朋友,学到了新知识,整个人变得更积极上进了。 …

文明旅游
道德模范
文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