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不仅自己带头读书学习,还不断督促领导干部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不断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不断“加油”“充电”。他也很重视实践,特别是把理论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就是他立足宁德实际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来的。后来,他还把思考的内容和工作实践写成一本书,叫《摆脱贫困》。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看到书稿后,还作了序。他在福州担任市委书记期间,通过学习和思考,提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对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注重基层调研,关心群众生活,这也是他工作的一大特点。请您谈谈这方面情况。 陈明义:习近平同志经常到一线、到农村调研,为地区治理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殚精竭虑。他调研有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他到老百姓家里,首先关心的一定是他们的生活、吃住情况。有时掀开锅盖,看看老百姓吃得怎么样;有时摸摸被褥,看看是否柔软舒适。他就是从这些细微之处体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养几只鸡,养几头猪,孩子入学怎么样,收入如何。无论在哪个领导岗位上,他都非常关心群众生活,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基层群众手中,切实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 比如,他到宁德沿海调研,发现很多渔民在陆地上没有房子,平时就生活在船上,条件非常艰苦。福建是台风多发地区,遇到台风的时候,这些渔民要赶快把渔网拉上岸,把渔船驶到避风港里面,绑在一起抵御台风,渔民还要赶快撤离到岸上。这样的生活不仅艰苦,而且很危险。习近平同志了解到这一情况,积极协调各部门,帮助渔民搬家上岸,规划土地给他们盖房子,并协调政府给他们提供建房补助。这项工作,过程繁琐,牵涉问题很多,但习近平同志还是自始至终关注、督促、协调,把这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后来,渔民们终于在陆地上安了家,这样他们就可以世世代代生活在陆地上,渔船只作为打鱼的工具使用,他们还可以在岸上从事其他工作,而且子女上学、工作也有了着落。后来,习近平同志到福州市主持工作期间,也为相似处境的“疍民”解决了上岸定居问题。 习近平同志对基层调研的重视,源自他对基层的深厚感情和牵挂。他在宁德工作两年,跑了100多个乡镇,有的地方还跑了多次。比如,他曾两次去下党乡调研,还帮助那里建造了一座电站。他调任福州时,整个宁德地区只剩下一个乡没有来得及去。临行之前,他放心不下,专门交代继任地委书记陈增光同志代表他去这个乡走一走。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任省委副书记期间,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和脱贫工作,并积极探索和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请您具体讲讲这方面的情况。 陈明义:习近平同志任省委副书记期间,主管全省的农业农村工作。他特别重视“科教兴农”工作,经常去省里的农科院、农业大学、农办、农业厅了解情况,更多是深入农村调研,他几乎跑遍了全省的农村地区。 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研当中,特别注意探索提炼推广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比如,他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即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乡镇流通助理)的工作进行了专题指导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明确提出农村在农业经济发展上要依靠科技的思想,并从这个思想出发指导工作实践。 习近平同志注意到,从机关中选派的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乡镇流通助理,相对于农村村级基层组织的干部,属于素质比较高的干部群体,他们带着责任和感情全身心投入农村工作,并注意发挥合力,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在习近平同志关心指导下,南平先做了一个探索,打造了一个样板,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深入,习近平同志逐渐把这一制度推广到全省。福建省通过科技下乡、成果下乡、人才下乡,带动推进了一整套机制的形成,也让农村生产形成了市场化机制,把科技人员、科学技术、科技成果等要素自然地转化到农村的产业改造、提质增效和产品拓展销路、提高品质以及提高农民的素质等长期目标上。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同志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发端于南平成熟于福建的一个非常好的农村工作机制。这项制度以科技人员和农民为主体,以发展利益共同体为核心,注重发挥人的潜力和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重组现代生产要素,实现了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多重优势资源在农村的高效配置和有效供给,从而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 后来,科技部也注意到福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良好效果,开始往全国各省市推广。到了2002年,习近平同志对这一问题从最早的思考,到观察这个机制如何形成、如何推动的过程,包括下一步工作思路的延伸,进行了系统地专题研究和理论总结,撰写了一篇文章《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发表在《求是》杂志上,获得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文章指出:干部下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驾驭农村市场经济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切实将农业科技转化成先进生产力;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培养、锻炼了干部,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促进了机关和行业作风建设,优化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