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今日起,《学习时报》开始连载采访实录《习近平在福建》。这是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系列采访实录的第六部。 《学习时报》此前已陆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这五个部分。《习近平在福建》反映的主要是他离开福州市,先后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的领导工作经历。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抓住历史机遇,对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尤其是他提出“生态福建”建设,亲手抓起、亲自主导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他提出“数字福建”建设,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他六年七下晋江,调研总结出“晋江经验”,推动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他主导省机关效能建设,教育党员干部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全省推行县级政务公开;他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以餐桌污染治理为抓手,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他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动闽台直航,扩大闽台各项交流。如此等等创造性工作,已经镌刻在福建发展的历史丰碑上。 这组采访实录,通过对当年班子成员、身边工作人员、专家学者、记者等人的访谈,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大刀阔斧、超前谋划、开拓创新的领导风范,展现了他率先带头、亲身示范、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彰显了他心系基层、心系群众、心系民生的赤诚情怀。这组历史文献,为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的科学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基本资料。 采访对象:陈明义,1940年8月生,福建福州人。1966年参加工作。1985年任福建省副省长,1992年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1993年任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1994年任省委副书记、省长,1996年任省委书记,2001年任省政协主席,2006年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退休。 采访组:邱然 陈思 黄珊 采访日期:2019年8月29日 采访地点: 福州西湖大酒店 采访组:陈明义同志,您好!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您曾先后主持省政府、省委、省政协的工作。你们在事业上密切合作,在生活上互相关心,结下了深厚情谊。您还记得你们初次见面的情形吗? 陈明义:我1940年出生,比习近平同志大13岁。他1985年到厦门当副市长,我那时刚当副省长,到厦门开会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他。习近平同志当时很年轻,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他有着超越他年纪的沉稳和干练,言谈举止得体,对问题的见解深刻,处理事情的能力突出,各方面都明显比同年龄人更成熟一些。 后来我了解到,习近平同志虽然年轻,但从少年时期就已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阅历非常丰富。这应该是促成他沉稳性格、每临大事有静气的重要原因。他的父亲习仲勋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因此习近平同志从小就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和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据我所知,习家的吃、穿等日常生活都极为简朴,习老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和道德修养有着极高要求。“文化大革命”期间,习老遭受迫害,被隔离和下放,处于青少年时代的习近平同志离开北京,到陕北黄土高原的大山沟里插队当普通农民。也正是在那里,他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状况,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段经历也成了他与人民同心同德的实践基础。后来,年轻的习近平同志经过艰苦劳动的历练,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生产生活和工作经验。他一心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实干精神得到广泛认可,被推举为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后又受当地领导和乡亲们的推荐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再到河北省正定县任县委书记。在对县域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从政经验趋于成熟之时,他来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厦门。 那时,虽然我和习近平同志初次见面,我们之间没有太多交流,但他如此年轻又如此老成持重,这种反差让他显得非常引人注目。随着工作上的合作与交往日益增多,我们也逐渐加深了了解。再加上习近平同志的爱人彭丽媛老师是享誉全国的歌唱家,我的老伴和彭老师之前就比较熟悉。他们结婚的时候,我爱人还代表我们送给他们99朵玫瑰花。 后来,习近平同志任福州市委书记,我们在工作上的交集更多了。我对他统揽全局的思维能力和超强的工作能力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习近平同志果然不负众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