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南平频道 > 南平文明之光 > 文明聚焦 > 正文

治理农村恶俗陋习要“对症下药”

2022-11-01 17:15:00 来源: 南平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 郑正华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专项治理工作自2022年8月启动,2023年12月基本结束,给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尽管全国各地围绕农村移风易俗开展了诸多专项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许多地区高价彩礼不降反升,人情攀比愈演愈烈,厚葬薄养屡见不鲜,“人情债”“婚丧债”成为压在农民群众身上的一副重担,累得气喘吁吁,却又无力摆脱。因此,整治农村恶俗陋习不仅能够制止浪费、培育新风、维护稳定,更能够让农民安居乐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摸脉问诊”是治理恶俗陋习的基础。农村的诸多恶俗陋习或源于封建传统,或源于社会变革,但究根结底都是拜金、攀比、炫耀等不健康心理在作怪。当高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陋习陷入恶性循环,许多农民只能“被迫上车”。一则自己“送出去”的还得想办法再“拿回来”;二则在农村这个微型人际社会,农民往往把“脸面”看得最重。全国各地农村的恶俗陋习或许“症状”相似,但“病根”却未必相同,因此,治理恶俗陋习也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神药,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施教。

“对症下药”是治理恶俗陋习的关键。移风易俗可谓是知易行难,几乎不可能做到“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毋庸置疑,治理农村恶俗陋习必须长期坚持、一抓到底,不能止于“文件”,浮在“机关”,要充分激发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经费投入和项目保障,通过“抓考核”来“促落实”;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用好用活红白理事会,村里的党员干部更要带头树新风、扬正气;各地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明辨“美丑”“善恶”,送“戏”下乡、送“影”下乡、送“书”下乡,让村里的舞蹈队成为宣传队,让“读书郎”成为“宣传员”,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明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治理农村恶俗陋习要防止“治标”不“治本”。对一些偏远地区而言,“治本”之策在于发展,要着力乡村振兴,帮助当地农民摆脱落后贫穷的困境;对于一些富裕地区而言,“治本”之策在于教育引导,要着力扭转当地攀比、炫富的错误观念。

总而言之,治理农村恶俗陋习亦是一场攻坚战、拉锯战。各地推动移风易俗最忌“纸上谈兵”“空喊口号”,要多问计于民,多开管用实用的“土方子”,考核验收更要以实际治理效果论英雄、论成败。(南平市委文明办 吴利武)

文明聚焦
区县动态

光泽县领导调研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

10月18日,光泽县长王贵带队深入全县多处调研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 …

文明旅游
道德模范
文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