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南平频道 > 文明之光 > 文明专题 > 未成年人 > 正文

无敬畏之心何以言教育

2017-11-13 10:43:3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 郑正华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从15岁开始教书,时至今日,97岁的他依然躬耕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浙江财经大学教师刘晓芬,从教35年来一直坚持手写板书授课……是什么支撑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有人说,是热爱;有人说,是责任心。但在笔者看来,真正支撑他们的动力之源,是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才不会因时间漫长而倦怠,不会因外界诱惑而动摇。

然而,现实总是不那么完美,有时我们会遗憾甚至痛心地发现,一些教育从业者包括部分公众对教育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对他人尤其是学生造成了身心层面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也败坏了自己的形象。

最近有媒体报道,江西某民办教育机构打着戒网瘾的旗号,存在罚站、打戒尺、打龙鞭等行为和相关制度。舆论一时哗然。试问,倘若该教育机构的创办者和一线教师对教育真的心存敬畏,就不会制定这样的制度,更不会真的对孩子们施加体罚。因为真正热爱教育的人,必然也是热爱孩子的,对教育事业心存敬畏的他们,绝不会漠视教育规律,更不会打着所谓教育的旗号却无视孩子最起码的身心健康。

毋庸讳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中存在一些糟粕成分,随意体罚学生便常遭诟病。但即便在旧时代的传统教育模式下,不少教师仍不忍、不愿、不会对学生过于严厉。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回忆他读私塾时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这绝非孤例。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蔡芸芝先生,“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若干年后,老师们严格要求之下的温和宽厚,依然清晰镌刻在学生们心中。可以说,这份对学生的仁慈、怜爱,同样生发自内心深处对教育的敬畏之心。

旧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尚且有这样的觉悟,今天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倘若对年幼的孩子滥施淫威,体罚甚至虐待,自然很容易引发普遍的反对情绪。最近上海某公司开办的亲子园虐童一事引发轩然大波,就很能说明社会对这类恶劣行径的难以容忍。

但是,比劣行本身更可怕的,是对劣行的无视和纵容。江西某民办教育机构对待学生的恶行被曝光后,居然仍有家长对此表示支持;针对上海某亲子园虐童一事,有人竟然表示“小孩子不打真没法管”“我小时候这都不算啥事”,如此论调,着实令人心寒齿冷。事实上,正是因为社会上一些人对教育缺乏敬畏之心,对孩子们缺乏爱护之意,才造就了滋生各种劣行的土壤,并污染了教育生态,有时在舆论的放大镜效应下,甚至会产生“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效果,这类案例不胜枚举。

“家委会”最近成为教育舆论场的一个热词,同样可以归因于一些家长对教育缺乏敬畏之心。否则,他们哪里敢把家长委员会当成名利场,把家委会选举搞成个人炫富、吹嘘的秀场?这种心态不改正,不真正从内心深处敬畏教育,很难期待这些家长能把家委会打造成家校沟通坚实有效的桥梁,更不必指望他们能给孩子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追根溯源,部分家长和教育从业人员之所以对教育缺乏敬畏之心,原因在于被功利之心占领了灵魂高地。当自身利益成为他们追逐的真正目标,即便把某些看起来很美的口号喊得再响,听起来很亮的调子唱得再高,也只不过是精心编织的幌子,与真正的教育之道背道而驰。最终,等待他们的,不仅有公众的唾弃、舆论的声讨,很可能还有法律法规的制裁。(杨国营)

文明聚焦
区县动态

顺昌县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有的为群众理发,有的为群众量血压、有的向群众发放 …

文明旅游
道德模范
文明展示
文明湖里 集美文明网 晋江文明网 文明台江 连江文明网 福清文明网 龙岩文明网 邵武文明网 南平文明之光 莆田文明网 三明文明网 泉州文明网 漳州文明网 厦门文明网 福州文明网 福建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