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南平频道 > 文明之光 > 文明村镇 > 正文

一台黑白电影放映机的回放——建瓯市小桥镇40年农村电影放映的记忆

2018-12-28 15:41:19 来源: 南平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 郑正华  

与两代电影人合影(从左往右:徐明荣、张生荣、黄善旺)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场风起云涌的变革即将上演,电影做为思想新潮的代表嗅到气息,农村电影蓬勃发展,小桥公社电影事业在时代背景下繁荣起来。1975年,福建省电影公司在小桥公社开展电影放映推广试点,先后在13个生产大队成立13个电影队,由县电影公司组织培训,产生了第二代电影放映员翁进道、陈德华、连为茂、连明富等14人,同时配备当时最先进的16毫米电影机。这支热血沸腾的年轻电影人,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电影事业的热爱,跋山涉水,风雨兼程,肩担人扛,踏遍了小桥的每一个角落,为活跃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及时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为咱们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社电影院放映是整个公社电影放映的中心点,每天早上开始卖票,整个电影院1000个座位爆满,电影票总是供不应求,有时影播厅内中间两个人行道经常加座位,称为‘中加排’,当时票价一般是1毛4。”电影放映老人翁进道多年前说起,他在此工作30余年,在我的记忆里,他每每说起此事都引以为豪,因年老失记,现在采访他只得只言片语。

小桥公社电影院建于1980年,是当时最大的建设项目,举全公社之力完成,它的兴建可谓是小桥人民娱乐文化的头等喜事。在县电影公司大力支持下,配备了35毫米哈尔滨生产的长江牌室内放映机,当时群众称之为“宽紧膜”,正躺在二楼播放室的“宽屏幕”机型,是当时最先进的机型。

每到影院放映时,各村社员成群结队云集,大丘、富井、西边等村社员步行几里,甚至十几里外的阳泽、后塘村都有社员赶来公社看电影,放后那几天大街小巷谈的最多的是电影内容。在那单纯而又贫乏的年代,电影是农村最大的文化娱乐活动,公社影院放映一度受到群众的青睐,吃冰棒、看电影是当时年青人最时髦的事,也是青涩男女的奢侈消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是十岁的孩子,也跟时髦,平时把零发钱攒起来,看到有好看电影的海报时,就会约上几个孩子,从阳泽村赶到公社影院看,三、四个月能看一场电影就是我们最快乐的事,尤其是看完回来,其他孩子问长问短的,那是无比自豪与幸福。”阳泽村民邱国义回忆起儿时看电影的事,现在还历历在目,那段时光成为他孩时永恒的记忆……

农村电影的繁荣坚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动山与海时,农民大军涌进珠三角、长三角,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带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电视机在农村得到普及,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家庭影院等门店林立,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现代化交通贯穿大江南北、高山、草原,移动通讯沟通架起桥梁,网络世界展露头角……电影行业调头走向下坡,农村电影观众只留下老人、妇女、小孩。

“农村电影的社会功能逐渐弱化,现在农村放映工作举步维艰,主要靠国家财政补助维持。2007年数据化电影走进农村,要求全市行政村每月放映1次,在承担起宏扬社会主旋律的同时,影片自主选择,满足农村需求,露天电影与时代同步,并得到社会认可。”建瓯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徐明荣说。

都市影院增添了城市繁华,《泰坦尼克号》拉开千平米的巨幕,引发万人空巷的观影狂潮,3D影片《阿凡达》身临其境,感受声光电的完美结合,各种先潮影片创造了影院经济。农村电影却萎缩一角,由于农村青壮年多外出谋生、创业,加上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的普及,看电影的多为老人、妇女、小孩等留守人员,他们渴望参加更多积极有意义的活动。

近年来,我镇电影从室外转入室内,露天电影成为过去时。并多次举办“文化三下乡活动、三八节广场舞比赛、首个农民丰收节、品茗推介会暨乡村旅游文化节”等丰富着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制定乡规民约,推行乡村移风易俗,传承家风家训,引导乡风文明;深挖青铜大铙文化,开发中国传统村落阳泽村文化旅游项目,以文化产业推动我镇乡村振兴工作。(黄善旺)

1  2  


文明聚焦
区县动态

顺昌县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有的为群众理发,有的为群众量血压、有的向群众发放 …

文明旅游
道德模范
文明展示
文明湖里 集美文明网 晋江文明网 文明台江 连江文明网 福清文明网 龙岩文明网 邵武文明网 南平文明之光 莆田文明网 三明文明网 泉州文明网 漳州文明网 厦门文明网 福州文明网 福建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