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尊--包装考究,帝王尊宠 "作贡胜诸道,先尝只一人"。身价至尊的北苑茶使得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草舍平民,均为之倾倒,且崇尚至极。《画墁集》记:"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见。"龙园胜雪、白茶等这样特别精贵的茶自然是专贡皇帝独享的,就算是亲近的大臣也只是听说而不曾亲眼见过。对于"绯"色包装用作赏赐大臣的团茶,也得是皇帝亲信的近臣才有机会获赐,一旦获赐则是欣喜若狂,奉为至宝。王禹偁在《恩赐龙凤茶》中形象地描述了这一情景"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如此尊宠的北苑茶,不仅品质一流,而且形态美观。有方形、圆形、圭形、花叶形等,表面还模印着象征着至尊皇权的龙凤腾翔的花纹。"三分人品,七分装扮",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包装。包装除了保护商品,便于运输与储藏外,更重要的是还能促进商品的销售和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在宋代,人们已经明白了这一道理。当制作精良的龙凤团茶出焙时,监茶官们就会让造茶工匠,为她穿上雍容华丽的"衣裳"。《北苑别录》载,细色五纲的六重装扮:"圈以箬叶,内以黄斗,盛以花箱,护以重篚,扁以银铒,茶箱内外,又有金黄色的丝绸包裹,可谓什袭之珍矣。"如此雍容华丽的包装更是重重映衬了北苑茶那尊宠至极的身份。 四、贵--贵饰龙凤,一饼万钱 "茶生天地间,建溪独为首。南土众富儿,一饼千金售。"庆历年间(1041-1048年),蔡襄创"小龙团",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缕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的感叹。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有旨命造"密云龙",其品又在小龙团之上,除供奉宗庙、玉食以外,赏及臣下没几个,十分珍贵;绍圣年间(1094-1097年),改造"瑞云翔龙",御府每年只得十二饼,曾为稀世之品。到大观初(1107年),又推"白茶"为第一,由于白茶与常茶不同,数量稀少且加工难度极大,每年"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所以"如玉之璞,它品无与伦比"。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一诗中赞道"白乳叶家春,铢两直钱万",一两白乳茶价值万钱啊。宣和年间(1119-1125年),郑可简又用"银丝水芽"来制"小团茶",叫做"龙团胜雪"。时人称:"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造价惊人,专供皇帝享用。有诗叹道:"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粮"。由于北苑贡茶始终保持了质量上的优势,终宋一代,竟无茶可比。范仲淹在《斗茶歌》称:"长安酒价减千万,京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足见当时北苑茶价之高昂。 五、真--正外有别,鉴裁有真 北苑茶去伪存真,真的能细分出官焙、私焙、浅焙、外焙等不同茶焙所产的茶品,让假冒伪劣无处藏身。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赞道"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在宋徽宗的眼里,北苑官焙(也叫正焙)所产的龙团凤饼,品质自然是名冠天下;私焙中有个叫壑源的,所产的茶也很不错。除此之外,还有外焙和浅焙。浅焙(壑源附近)的茶比壑源茶稍微差一些,如果有精湛的制茶工艺,也能使茶色莹白,试茶时如果能做到击拂有度,也可看到很不错的茶汤,但是它的香甘重滑与北苑正焙的茶比起来,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至于外焙(沙溪等地),就相差更多了。 黄儒在《品茶要录》中作了明确的分辨,壑源和沙溪虽然只隔一座山,相隔不过几里远,可是所产的茶品质却有很大的不同。壑源的茶可以卖到沙溪茶的两倍价格。凡是肉理袪薄,分量轻而且色调黄的茶,虽然试茶的汤色也鲜白,但不能久泛,香味薄而且短,这样的茶是沙溪所产的;凡是肉理厚实,分量重而且颜色偏紫,试茶时咬盏凝久,香滑而且味长,这样的茶一定是壑源产的。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中对北苑官焙和壑源、佛岭、沙溪等私焙也作了细致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