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香甘重滑,清和澹静 "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第一个提出"香甘重滑、清和澹静"的茶道精髓。茶道,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贵清,清正廉明;茶贵和,和谐和睦;茶贵澹,淡泊明志;茶贵静,宁静致远。宋徽宗认为品茗之道,不仅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亦有"冲澹闲洁,韵高致静"的精神净化之功。上行下效,宋徽宗提倡的茶艺茶道之风迅速在朝廷内外盛行,并很快传播到海内外。宋徽宗提炼的北苑茶艺因而成为世界茶道的开山鼻祖。 北苑茶艺最为精妙的要数分茶。分茶技艺大约始于唐末宋初,到元末明初时仍很盛行。北宋初年,陶谷在《荈茗录》记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陶谷所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玩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用团饼茶研末,以沸水冲点搅动,此时,盏面上的茶乳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图纹来,山水云雾,花鸟虫鱼,恰如一幅幅水墨图画,故也有"水丹青"之称;也有人能将茶乳幻变出或遒劲有力,或洒脱飘逸的书法文字来,这就叫做"水书法"。"水丹青"和"水书法"都是茶文化中的一种绝技,它以短暂逼真,栩栩动人的物象美和书艺美令人为之倾倒。黄金碾,细绢筛,玉水注的龙茶盛世把茶艺和茶道演绎到了极致,妙不可言! 七、弘--龙茶转型,茶行万里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认为龙团凤饼从采到制都太过精致,太过奢华,劳民伤财,深感茶农不堪重负,于是下诏罢造龙凤团茶。但团茶的技艺并未消亡,而是随着茶叶的贸易流通得到了更好、更广、更久远的传承和发展。 宋太平兴国初,北宋朝廷接管北苑御茶园,所属官私茶焙总数计1336处,每年征召造茶丁夫多达七八万,规模空前。从此建溪官茶龙团凤饼每年从建州北苑到京城开封(北宋)、杭州(南宋),或是取道浙江,或是取道江西,飞跃"三千五百里"以早、快、新、精的绝对优势让"京师三月尝新茶"而名冠天下。另据史料记载,建茶的"龙种",还移植四川、海南、广东、台湾等地。 到了明末清初,真正具有现代商业意义的茶叶贸易已逐步成熟,也开始通过南方最大的港口泉州,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等地,明崇祯十年(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抵达广州,中国的茶叶开始垄断全球茶叶市场。据《建瓯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俄商到建瓯建厂,当年就生产砖茶22.5万千克;清光绪年间(1871-1908年),仅俄商从建宁府执税票运往福州的砖茶总量就达175万公斤。到了光绪中期,建瓯的产茶量已大大超过宋代,掀起了建瓯茶叶生产的又一个巅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兴起"乌龙茶热",建瓯矮脚乌龙茶备受瞩目。1984-1992年,建瓯乌龙茶的出口量仅用了8年就蹿升了6倍。2001年,乌龙茶的出口量达到2.6万吨。 八、绝--百花竞放,千古绝唱 "建溪官茶天下绝"。以龙团凤饼为代表的茶品,以建盏为代表的茶具,以喊山为代表的茶俗,以茶百戏为代表的茶艺,以张廷晖为代表的茶神,以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如今的矮脚乌龙、建瓯水仙为代表的建瓯茶业,还有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著等等,这些璀璨的茶文化都在建瓯这块红土地上竞相怒放,成为中国茶叶史上的千古绝唱! 王朝更迭、历史沉浮,建茶在众多新生茶品争奇斗艳的商海中,与时俱进、成功转型,占得一席之地,创下了三波辉煌:从唐末五代到明朝初年(933-1391年),北苑茶以无懈可击的绝对优势成为皇家御茶园的翘楚,名冠天下;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1951-1984年),建瓯茶叶百年老字号再掀巅峰;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1951-1992年),建瓯茶成功转型,一度是全国最大的闽北乌龙茶精制加工厂,成为建瓯创优、创汇、交纳税利的企业大户。 在两千年的漫漫长路上,北苑茶不仅以龙凤茶的显赫身份在中国茶史上独步了458年,更重要的是灿烂辉煌过后没有沉寂,没有陨灭,而是一次次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最令人震撼的神话!(《建瓯茶志》总编室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