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组:厦门成为计划单列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当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王建双:中央批准厦门为计划单列市,是体制的重大改革,这牵涉到中央、省、市三级经济管理权限的重新调整,也牵涉到财政收入分配的全面调整。这其中矛盾重重,有非常多的利益纠葛,还有各种极其繁琐的问题。尽管计划单列工作是一件千辛万苦的事情,但习近平同志抓得很出色。 1988年,市里成立计划单列办公室,习近平同志全面负责计划单列的各项工作。他从基数划转、理顺关系入手,组织了9个专业组、105个单位350多人的工作班子,进行极其认真细致艰苦的工作,整个过程中出现过许多矛盾。习近平同志同班子里的几位领导反复研究如何处理好各类矛盾,认为要把握好几个重要原则。 第一,协调要充分。经济管理权限的重新分配,涉及的部门很多。厦门有20多个重要部门,在计划单列之后,工作职责和管辖范围都有所调整。这就牵扯到一些问题,你多管一点还是少管一点,多收一点还是少收一点,这些问题盘根错节。解决这些矛盾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大家看法不一致,都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需要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这项工作没有捷径可走。习近平同志认真去做工作,通过反复协调和协商,一点一点逐步取得进展,慢慢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 第二,要有全局观。习近平同志给各单位的同志们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让我很感动。他说:“我们厦门要实行计划单列,要充分地向省和中央去反映我们遇到的问题,这是必然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去考虑,在全国、全省的棋盘当中,厦门只是其中的一颗棋子,我们要有一个全盘观念。该反映问题,我们要反映,但是我们要从全局去考虑,不能只坚持自己的看法。”全局观念这一点,习近平同志把握得很好,所以矛盾处理得很妥善。 第三,家底要透明。厦门计划单列工作具体该如何做?到底怎么做好我们自身的工作?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基数要调查得非常清楚准确,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说:“我们的家底要透明,千万不能遮遮掩掩的。”这样重新分配的时候,才能做到通盘统筹,有可靠依据。 第四,眼光要长远。习近平同志要求各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能单纯就事论事,更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 经过一年多努力,习近平同志同班子的同志们排除各种困难,推动厦门的计划单列市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厦门计划单列以后,发展优先权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厦门原来是福建省9个地市之一,配备的是地市一级的管理班子,权限小,束缚多,许多事情想做做不成,极大束缚了特区发展。计划单列之后,中央出台文件,赋予厦门副省级的管理权限。厦门可以直接和财政部结算,自己还可以单独设立金库。也就是说,厦门自己有多少钱,可以自己计划着花。 第二,计划单列之后,厦门得以逐渐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把握大原则基础上,怎么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就怎么改。这样一来,上层建筑得到了优化,体制对发展的束缚减少了,很多生产要素就能够重新进行高效配置,经济发展就有了很大活力,厦门发展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第三,计划单列之后,厦门作为副省级单位,可以参加中央的一些会议,直接了解中央的意图、方针、部署,这使整个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和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也极大激发了大家去开拓创新。 这三个核心问题的解决,就等于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插上了翅膀。 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厦门成为计划单列市这两件大事抓完以后,我对习近平同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感到他战略思维非常强,是一个干大事的人。他思考问题都是从厦门的实际出发,不是“拍脑袋决策”。厦门非常需要他这样的实干家来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