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在破解厦门发展障碍过程中提出了哪些重要观点?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王建双:办经济特区,要打破很多旧体制,要转换很多旧机制,改革力度有多大,阻力相应就会有多大。就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跟我们交流过很多次。他说:“老城市办特区存在三个障碍,第一,传统的经济体制障碍;第二,传统的政治体制障碍;第三,保守僵化的思想观念障碍。这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的手脚就会被捆住,难以前进。”如何破解这三大障碍,习近平同志在探索当中逐渐形成了七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并且一一付诸实践。 第一,关于厦门经济特区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他说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要靠改革开放,要大力发展对台关系,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交换,厦门只能走这条道路。他在与我们交谈中,多次谈到这个观点。 第二,厦门必须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对外要引进台资、侨资、国际资金,对内要联络内地的有关地市和企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挤”入国际市场。他深刻认识到,发展特区绝不可“闭门造车”,必须与国际接轨。 第三,要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特殊贡献。他在制定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过程中做了很多调查。他说,为什么我们要讲为祖国统一作特殊贡献呢?一是从人口因素看,台湾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是由福建迁过去的或福建人的后裔,福建人要到台湾去,大多数是从厦门港到台湾,所以历来厦门就有对台“人文交流桥梁”之说。二是从历史因素看,在清朝初期,台湾和厦门是一个行政区,叫做台厦道。三是从人文风俗习惯看,厦门和台湾的风俗习惯是相同的,很多从台湾来到厦门的人,都能很快融入厦门的生活。我们要对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特殊贡献,核心问题是争取民心。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厦门所具有的这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地方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做工作,不是某一个方面,而是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做工作,也包括将来的基础设施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作出特殊贡献。习近平同志对民心问题的考虑,我们都很认同。现在每年6月在厦门举办的以“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为定位,以“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海峡论坛,吸引了台湾一大批人来参加,既包括基层的乡里长,也包括国民党高层领导,还包括民进党里的一些人。这一活动之所以能一直坚持做下来,是与习近平同志倡导的民心观念紧密相关的。 第四,厦门特区的经济总体结构必须转换,要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他通过多次调查了解到,厦门市老企业的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0%,贡献的财政税收占90%,如果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不转换机制的话,特区根本没有办法富起来。对此,他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改造机制,切入点要从改造老企业入手。那么,该怎么切入呢?他说:“大企业要实行股份制,小企业要实行外引内联,通过兼并组成小企业集团,多层次地来转换这个机制。”现在听来,这种观点好像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在30多年前那种环境下,能提出这个观点是相当不容易的。当时他还提出另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如果有外资进来,也可以掺到我们的企业中去,把这个机制激活。 第五,要抓好厦门的城市建设。习近平同志来厦门时,厦门因为多年来一直是前线,没有什么城市建设,但他很乐观。他认为,虽然我们受了损失,但是也得利,给我们留了一个好做文章的空间,发展潜力很大。他在做战略研究的时候提出,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厦门总体要形成一个“众星拱月”般的城市结构,以老城区、鼓浪屿为中心,星星在岛外,包括集美、海沧、同安、杏林,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工,把这个中心拱起来。厦门的城市建设一直沿着这样一个规划思路在做。2010年,他视察厦门的时候,再次提到了众星拱月式的城市建设,还说:“你们要把外面几个星星擦得更亮一点。” 第六,要造就一支适合特区建设和发展的人才队伍。当时,厦门虽然文化事业水平比较高,但是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缺少现代企业管理、金融、建筑方面的人才。怎么办?他讲了两个方面。第一,要多层次、多途径并举,大力开发人才。第二,要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才流动、人才选拔、人才使用的机制。这一观点一直在引导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在全方位、多层次开发人才观点的引导下,整个厦门市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基本上晚饭以后,道路上的人很少,大家都去学习班“充电”去了,因为办特区,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学习。 第七,要朝着“小政府、大社会”这样一个目标进行改革。20多个政府部委办部门要转换机制,该由企业、社会办的事情,政府部门要放权让他们自己来办。这样一来,政府机制转化就慢慢做成了。他的这一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简政放权”。 习近平同志能鲜明提出这些观点,勇于打破保守僵化的思想观念,是非常可贵的。这些观点在当时都具有相当大的突破性,而且都是从厦门实际出发,最终都形成了具体的举措,大大推动了厦门的开放与发展。 |